从千年前的孔子到现在,从无数学校到万千家庭,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正确性从未有人质疑,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你真的做到因材施教了吗?
对于家长来说,每个家庭中孩子数量有限,父母有精力也有能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教育方式;但对于老师们来说,想要在1老师vs20学生(甚至更多)的情况下、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压力中,真正落地因材施教,实属不易。
《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一书中,作者推荐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01 预评估
我们常说:备课过程中,至少要把一半的精力用来“备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提到这件事,很多老师就会感到极大的压力,想要了解每个学生是个大工程,怎么可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完成?
不要把这种“了解”和教学割裂开来,老师也没有必要知晓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只要获得教学需要的那部分信息即可。例如,若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唐代安史之乱,那么学生对唐朝政治制度,特别是节度使制度的了解,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便需对此进行预评估,并根据结果来调整课程节奏和重点。可以说,预评估是在课堂上实现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在预评估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评估内容的集中性,比如英语课上老师想提前了解学生对某个英语名篇的理解情况,那在浏览学生的反馈时,就不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法错误上;此外,预评估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某种形式,老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来了解学生的状况,也可以在课间闲聊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一个预评估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学生既可以举例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展示思考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此环节提供单纯判断正误的是非题,这种有50%几率可以蒙对的形式很难判断出学生的真实情况。
02 课程紧凑
老师们总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教授学生更多东西。但正如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有舍有得”一样,一个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有所收获的课堂一定也是张弛有度的。
那么,哪些部分是应该被“略写”的?
这时,预评估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准确且有效的预评估结果有助于老师高效地调整课堂节奏。当学生在预评估阶段展现出了对知识背景或是某个概念、公式的深度理解时,老师自然而然地可以略过一些大家都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把重点放在那些新知识上。慢慢地,老师们就会发现,仅仅是多了课前预评估这个简单的步骤,学生在课上可探讨的话题忽然变得更深入、更广泛,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愈发透彻。
在预评估阶段了解到的信息可以提醒我们简化不必要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线索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呢?《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中还提到了以下几点:
· 学生不断提前并正确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 学生表达了对更高层次话题的兴趣
· 不止一名学生常常在课上走神(这时老师应该考量这是否是因为课程对于他们过于简单)
03
03 灵活分组
理想状态下,学生们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应该是相似的。但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大多参差不齐,甚至会产生巨大的偏差。
这样的现实往往是老师们实现因材施教的最大拦路虎:该如何保证学得最快的学生和学得最慢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指导与帮助?
老师不能使用分身术,学生们却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被分为不同的小组。
预评估环节获得的反馈可以帮助老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将成为老师课上分组的主要依据。对于那些“跑得更快”的学生,不妨试着给他们加个速或者加个餐。
加速:即加快学习的速度,允许那些已经掌握知识或者快速掌握内容的学生进入更高水平的学习。
加餐:即以更深层次和更广宽度学习,进一步深入内容并能够拓展。
要如何有序地为学生加速或者加餐?考验老师们分组管理能力的时候到了。
04 管理分组
“在课堂上管理多个小组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明确期待。”
在对全班学生进行灵活分组后,教师要明确对不同小组的不同期待。不同小组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什么不同?学生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证明自己已经达成了本节课的基础目标?在他们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后,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加速或加餐?
这些内容都是在完成预评估后,老师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思考的,明确期待后,老师还需要据此提前准备对应的教学活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节奏较快的小组成员提前完成了对美国独立战争影响的分析和讨论,已经实现了课程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老师可以为其提供关于独立战争的补充文本用于阅读,这些资料可以适当超出教学要求,但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并反过来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提前让学生知晓这些教学活动的存在并给予明确的规则,在允许学生接触它们前确保该组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要求的教学内容。
05
05 形成性评估
《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一书这样定义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在课堂上一直进行的评估、复习、观察。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估来改善教学方法,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譬如,如果一位教师观察到有些学生没有掌握一个概念,他或她能够设计一个复习活动来加强这个概念的学习或者使用一个不同的教学策略重新教学生这个概念。
从中不难看出,形成性评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倾听的状态,并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这不仅能够帮助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根据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被灵活分组。这种观察和倾听可以来自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老师发起的活动被展示出来:比如下图中展示的3-2-1表格。学生按照下述格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阐述(3项学习到的内容,2个想要问的问题,1项渴望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该阶段学习的掌握情况和需求。
从教师角度来说,所谓因材施教的课堂其实就是“回应式”课堂——教师每一个教学设计和行动都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回应。老师的每次反馈都与学生的表现息息相关,这样的课堂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为某个班级“量身打造”的。
不要过度神化因材施教,更不要只把它当作空喊的口号。请相信,当你回应了学生,学生也一定会在成绩和效果上给予你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