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慢、乱、差?别急,你缺少的可能只是TA!

2023-09-19
阅读 262

教师这份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演员有相似之处——手握剧本(备课本),不能自己演独角戏,需要留意观众(学生)的反应,并通过观众(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来进一步改进并提升自己的演技(教学方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做到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沉浸其中;一堂好课也要拥有良好的节奏,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jpg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还没把课程教完一轮的新手教师听到“节奏感”几个字就头大:看老教师的公开课时确实曾有“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之感,但自己上手时,这课上得就仿佛刚会走的小朋友,一会儿磕磕绊绊、走三步退两步,一会儿又仿佛脱缰的小马驹,拉也拉不回来。

这玄而又玄的“节奏感”到底要怎么实现?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制胜法宝,它能帮助你把课堂变成音乐家手下的琴键,节奏紧凑,充满挑战——它就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0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195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发表了文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文章认为,思维有六种级别,按照认知能力的简单到复杂排序,分别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png


从识记到评价的六大目标,能够锻炼学生逐层提升的认知能力。通俗来讲,学生只有拥有了低层次目标中所需要的认知能力,才能够进一步达到高层次目标的要求。

例如,只有当学生知晓有哪些颜色,才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熟练地应用;当学生掌握了加减法,才有能力在模拟或真实的购物过程中自由使用;在认识每个字词后,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一首诗、一篇文章的背后的意义;在分析、辨别阔叶植物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点后,才能试着总结出阔叶植物的定义。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和分类,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相关目标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提高认知能力。


3.png


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在所有的课堂上,都能完美地实现六大层次的目标,有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老师们可以将这六大层次分摊在一节课的不同活动中,也可以将其分摊在一个学期的不同课程上,过分奢求一蹴而就反而会拔苗助长。



02 让课堂充满挑战


知易行难,在了解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科学性后,老师们应如何将其与自己的课堂结合在一起呢?根据对认知能力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六大层次目标分为三部分,识记与理解为最简单的第一组;应用和分析是需要更高能力的第二组;综合与评价自然是最复杂的第三组。老师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将这三组目标融入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去。

众所周知,一节完整的课堂包括课程引入、 教学活动、总结复习等多个环节,不妨试着将这三组目标与其一一对应。例如,在引入环节锻炼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第一个教学活动与“应用和分析”相结合;第二个教学活动围绕“综合和评价”展开。同理,同一个教学活动的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4.jpg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学习活动的难度在逐渐增加,学生们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被难倒,也不会在中途因为简单而失去兴趣。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持续不断的新鲜感才能换来持续不断的注意力,老师们常常会试图通过不同的“游戏包装”来吸引孩子。其实,思维的转换是更深层次的变化,同样能刺激到学生困倦的大脑,甚至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可以观察每个学生的吸收程度,来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为之后的教学活动积攒经验。



03 把控课堂节奏感


在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与课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来进一步把控课堂的节奏。

资深培训师麦克·格尔森总结了以下几种几乎适用于所有课堂的方法,帮助教师们保持学习节奏紧凑:

1. 时间限制和倒计时

时间限制会造成紧迫感,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所有的考试都有时间限制,因此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度集中。同样,老师们可以将这点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某个目标时,老师可以随时提醒所剩时间或是在最后几分钟时在黑板上开启倒计时的小程序,嘀嗒的机械音将自然而然地督促学生加快速度。

在使用这个小技巧时,老师们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确保给学生设定的时间是合理的。否则,将会造成学生过于散漫或是无法完成任务,起到反效果。


5.jpg


2. 引入新任务

这项新任务应与原本的任务相关联,并且是教师有计划进行的。比如,最初的任务要求是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并在五分钟内得到结论,那么当学生开启讨论一分钟后,教师可以中途提出第二个任务——要求学生将讨论出的结论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时间限制不变。那么,为了预留出书写的时间,学生们就会自然地提高讨论的效率,省略掉不必要的闲聊。


6.jpg


3. 大问题回顾

有时,教师会以一个大问题作为线索贯穿整节课,这个大问题同样是学生在结束本节课学习后应实现的目标。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提及该问题。通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把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适时调整节奏。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让他们的思维偏离正轨。

教育仿佛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漫长的时光,有的种子长得快些,有些厚积薄发,甚至要在TA离开你之后才会见到结果。

教学也是一样。一节优秀课堂的背后是认真的备课、反复的研读,数十年如一日的尝试,甚至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对过往经验的不断推翻。

不要纠结于一节课的不尽如人意,抓住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认真推敲,相信你的课堂也一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