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教师,该如何培养拥有21世纪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2023-09-19
阅读 622

“当你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往往会把一切问题都看成钉子。”

“双减”政策下,教培行业紧缩,素质教育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所有的这些现象都在传递一个共同的信号:在当今时代下,“死读书”再也行不通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能够自主思考和学习、拥有多方位能力的人才。

对中国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巨大挑战。



   21世纪,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转眼间,21世纪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在这短短20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变化,远比20世纪这100年的变化程度更迅速、更深入、更广阔。

我们身为“人”本身的发展,似乎被科技与信息社会的更新迭代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面对这样的情势,身为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针对这个问题,哈佛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提出了21世纪学习和生活所需的“七项基本生存能力”:


640.png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身处于现实社会,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学生应学会如何自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利用批判性思维质疑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或舆论,不人云亦云,辩证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这样的精神去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他们才不会迷失自我。



   灵活性和适应性

正如前文所说,在一个迅速更迭的世界里,我们首先要抛弃的就是以“过去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十年前我们绝不会想到疫情时代下每位老师都能化身主播,当时的技术也并不支持这一举措。学生应明白,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只有能充分适应新环境,灵活处理新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才能够真正在这个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主动性和创新性

“创新性思维包括主动出击推动事情的发生,而不是等待别人让事情发生。”在21世纪,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单纯专注于“学习”本身。主动的学习者总能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同时他们不会囿于闭塞的角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求同存异,拥抱世界,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640.jpg


   

   好奇心和想象力

身为教师,我们需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他们对某一个事物产生好奇心时,将是他们继续前行深入研究的最好时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越浓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这一过程中,请不要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想象能帮助他们获取独特的视角去解决问题。


   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只有可以被获取和处理时,信息才是力量。”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时每刻都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如何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他们需要从中提炼关键信息,找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答案。


640 (1).jpg



   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

我们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外向性格者,但无论性格是哪种倾向性,学生都必须能够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与同伴高效地合作,独立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研究成果展示给大众。



   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准确来说,这里的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前需要一个限定语:通过关系网络进行协作的能力和通过影响力进行领导的能力。学生应学会从信息网络或是面对面的交际互动中,锻炼自己的协作能力,在互相学习中增进自信,扩大自我影响力,进而培养自己对项目、对团队的领导能力。


Acacia M. Warren博士在她的著作《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通过“+1”教学法进行计划、管理和评估》中对这七项技能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细化,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640 (1).png


身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所有实践问题,在问过“是什么”、“为什么”之后,终归要落到“怎么办”上:已知学生需要拥有以上七种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其真正落地呢?


1. 以学生背景为基底,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典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子路和冉有提问时,孔子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正是因为他们俩性格完全不同。

两千多年前先贤践行的教育理念如今依然适用。教育的核心是“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首先应该对班级内孩子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有正确的了解,并据此去设置适合的学习情境,找到所有学生都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分工、实践,才能真的事半功倍。

在“人”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力避免只关注普遍性,当一个课堂设计似乎适用于所有班级时,就应该引起教育者的警惕了。


640 (2).jpg


2. 确立目标,以终为始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驶向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想要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不如试试“倒推法”,将教学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细化到每节课中。利用终点来确认起点,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当学生和教师都知道自己需要实现的目标时,才会明确自己有没有走偏,这一节课是否真正有效,才能真的“顺风而行”。


3.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都清楚,学生越主动学习,越能真正将学习的过程内化,那么该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

Warren博士总结了以下几点:

· 兴趣

学生会努力学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材料。

· 信念

当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会有所回报时,会更努力地学习。

· 归因

当学生能够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运气或其他外界因素时,会更努力地学习。

· 目标

当学生拥有明确的目标时,会更努力地学习。

· 伙伴关系

当学生把指导教师当作社会合伙人/同伴时,会更努力地学习。


640 (3).jpg


想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不如试着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代表着一份责任;中国教师,让这份责任更具重量。

百年前,国弱家贫,中华学子想要学有所成、振兴祖国必须远渡重洋,背井离乡,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和技术;

百年间,无数科学家、学者跨过艰难险阻回到祖国,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逐渐成长;

距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至今已有七十二载,相信每一位中国教师多一点点的努力,都将助力这棵种子成为参天大树,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成为拥有21世纪能力的国际化人才。